话说,咱们老百姓出门,最怕的,除了堵车,可不就是航班延误嘛!
好端端的行程,说变就变,那种焦急、无奈,真是谁经历谁知道。
可最近厦门机场发生的这事儿,比一般的延误更让人心里咯噔一下——机场围栏,居然被一场暴雨给冲垮了!
这下可好,不光是天气原因,还直接牵扯到机场设施受损,好些个航班因此动弹不得,出差的、旅游的,全被打乱了。
这不禁让人要问了,这到底是老天爷不给面子,一场纯粹的“天灾”,还是说,这里头,有没有咱们能做得更好,却没做好的地方,也就是大家常说的“人祸”呢?
这事儿,咱们可得好好掰扯掰扯。
要说那天厦门的雨,那可真是下了个“邪门劲儿”。
根据气象部门的数据,那雨量,一个小时里竟然倒下来80毫米的水!
这听着可能没概念,但打个比方您就明白了,这几乎相当于把咱们南方地区平时半年才下的暴雨量,硬生生地在几个小时里,像水龙头开到最大似的,往下猛灌。
怪不得,就连机场平时看着那么结实的铁网围界,在这样的“水瀑布”冲击下,也扛不住了,哗啦一下,就那么倒在了地上。
这一下子,可就不是小事了,直接导致了85架次的航班延误,您想想看,这得影响多少旅客的行程啊!
那些急着赶回去上班的打工人,那些兴高采烈准备出发度假的游客,他们的计划,瞬间就被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给打乱了。
机场那边,应急响应倒是挺快,黄色预警也及时启动了,可无奈这影响面实在是太广了,让人看了真是替那些滞留的旅客感到心疼。
可咱们再往深里一想,这事儿,真的就只是雨太大那么简单吗?
仔细一查,您会发现里头还有不少值得琢磨的地方。
就说这机场的排水系统吧,咱们都知道,机场这种地方,排水能力那是重中之重。
厦门机场的排水系统,前年才刚刚升级过呢,按照当时的设计标准,那是能扛住每小时50毫米的暴雨的。
这听起来是不是挺不错?
可这次呢,实际的降雨峰值达到了80毫米,远远超出了设计标准。
这就好比咱们家里水桶,本来设计能装5升水,结果你硬往里倒了8升,那肯定是要溢出来的。
这让人不禁要问,难道咱们的基础设施设计标准,还没来得及跟上这几年极端天气变化的“节奏”吗?
气候变化越来越频繁,以前“几十年一遇”的暴雨,现在可能几年就来一次,甚至是每年都来几回,那咱们的标准,是不是也得跟着“水涨船高”才行啊?
更让人觉得“揪心”的,是气象预警这回事儿。
您要知道,咱们国家的气象部门现在可厉害了,预警能力那是越来越精准。
这次暴雨,气象专家可是提前了整整6个小时,就把预警信息发出来了。
那这6个小时,是不是一个很宝贵的时间窗口呢?
如果机场方面能提前行动起来,哪怕是简单地对围栏进行一下加固,或者采取一些临时的防范措施,是不是就能避免围栏被冲垮这样的事情发生呢?
这种事情发生了之后,才被动地去抢险,去补救,那真是太“吃亏”了。
就好比生病了,明明医生提前告诉你该吃药预防了,你没听,结果病重了才去住院,那受的罪可就大了。
所以说,预警不仅仅是发出来给大家看看的,它更应该是我们采取行动的“发令枪”啊!
还有个细节,让很多老百姓看了视频后都议论纷纷。
大家拍到的视频显示,这次围界倒塌的区域,地势明显比较低洼,雨水哗啦啦地全往那边汇聚,简直就像个“聚水盆”。
更让人觉得心里不踏实的是,早在2016年,就是那场“莫兰蒂”台风袭击厦门的时候,同一个位置,其实也出过问题。
当时就说要进行改造和整修,结果呢?
现在看来,这“整改”啊,是真没“到位”。
这就好比咱们家里房顶漏水,修了一次没彻底,下次大雨一来,照样“水漫金山”。
这说明,有些问题,并不是第一次出现,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总结经验,去彻底解决,可为啥,还是重蹈覆辙了呢?
这不得不让人思考,是不是在日常的管理和维护中,有些环节还存在漏洞,或者说,一些承诺的整改,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呢?
再看看现场滞留的那些旅客,真是让人心疼。
有网友在网上发帖子说,自己在登机口那里一困就是五个小时,机场方面呢,就只发了矿泉水。
这服务,和前段时间广州白云机场应对暴雨时的表现一对比,那可真是“差了一大截”。
人家广州白云机场在暴雨来袭时,不仅有水,还给旅客提供餐食,安排休息区,一套完整的旅客安置方案,那叫一个周到。
这不光是服务水平的差距,更反映出在应急预案里,有没有真正把“人”放在第一位,有没有真正做到“以人为本”。
咱们当然要体谅那些在暴雨中辛苦维修的工人师傅们,他们冒着大雨,奋战在一线,确实是值得我们尊敬的。
但同时,我们也要反思,是不是可以做得更好,让他们的辛苦,能够更多地用在预防上,而不是事后抢修上呢?
从更宏观的层面来看,气象专家也给出了他们的分析。
这次厦门遭遇的,可不是普通的暴雨,而是“双台风残余”和“季风”叠加在一起,形成了一种非常罕见的复杂气象系统。
这就像是好几个“坏天气”凑到了一起,威力自然是不同凡响。
国家气候中心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,今年七月份,福建省的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多了48%,而且,破纪录的特大暴雨,今年已经出现了三次了!
这说明什么?
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,已经真真切切地摆在了我们面前。
极端天气,不再是罕见的“新闻”,而是正在变成我们不得不面对的“新常态”。
面对这样的“新常态”,咱们过去那些按照“十年一遇”、“二十年一遇”标准来设计的基础设施,还能扛多久?
就拿机场来说,它可不仅仅是旅客出行的地方,更是国家重要的交通枢纽,是经济发展的“大动脉”。
看看人家日本东京的羽田机场,为了防范台风,都用上了混凝土重力墙,那可是实打实的投入,为的就是确保在最恶劣的天气下,也能稳如泰山。
厦门作为我们国家重要的沿海城市,也是国际门户机场,咱们的防洪设计标准,是不是也该好好地、认真地重新评估一下了?
该花的钱,真是一点都不能省啊!
这笔投入,看似是一笔支出,但从长远来看,却是对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的最大保障,更是对国家经济社会稳定运行的重要投资。
最后,咱们再回到这件事情本身。
机场围栏倒塌,虽然离跑道还有一定的安全距离,这算是“不幸中的万幸”了。
但如果万一,围栏倒塌的时候,正好有飞机在滑行呢?
那后果简直不堪设想!
这可不是开玩笑的。
所以说,机场的安全管理,真的得“较真”,得“较劲”!
在暴雨红色预警这种极端天气下,提前进行巡查,提前进行加固,可比事后匆匆忙忙地去抢修,重要百倍!
而且,这次事件也暴露出一些日常维护上的“小毛病”:排水沟为啥会被杂物堵住?
围栏的基础为啥泡了水就松动了?
这些看似不起眼的问题,往往就是灾难来临时,最容易被击穿的“破绽”!
所以说,日常的维护和管理,千万不能掉以轻心,每一个环节都得扎扎实实地做到位。
这次厦门机场的事件,就像一面镜子,它既照出了极端天气的残酷无情,也照出了咱们在应急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上,还有哪些可以进步和完善的地方。
咱们相信,通过这次的教训,咱们国家一定会总结经验,不断提升应对极端天气的韧性,让我们的基础设施更加坚固,应急响应更加迅速高效。
毕竟,老天爷发脾气,咱们可能防不住,但因为咱们自己没做到位而造成的“人祸”,那可是绝对可以避免的。
咱们老百姓都盼着呢,下次再来暴雨,咱们的机场能更加从容,不再有旅客被困在候机厅里,焦急地刷着延误通知,而是能感受到祖国日益强大的安全保障和管理水平。
易策略,广东股票配资开户,个股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