刀笔铸史魂
——记倪祥武“抗战胜利八十周年”系列篆刻作品
□ 倪紫萱
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,金陵篆刻家倪祥武以金石寄情,创作了一套以重大抗战事件为主题的汉印风格作品。作为一名长期从事篆刻创作和研究的印人,倪祥武深耕传统汉印几十载,此次创作的抗战主题作品,正是以古朴雄浑的气质为主导,与所要表达的深厚历史意蕴有机结合。在整个创作过程中,他以刀为笔、以石为卷,将抗战的关键战役凝练为八枚印章,在方寸之间构建起历史记忆与艺术表达的双重叙事,既是对曾经烽火岁月的深情回望,也是对抗战精神的永恒铭记。
倪祥武在本系列作品中,融入诸多创意:印面设计上突破传统样式,通过形制、刀法与符号的多元表达,赋予每枚印章各自的独特性。本套作品一共八枚,涵盖方印、长条印与不规则印等,呼应战场地理特征,如“平型关大捷”印章以长方形模拟狭长山谷,“雁门关伏击战”不规则印面暗合山地游击战的灵活机动性,“上高会战”与“百团大战”的方正布局则象征战略部署的严密性。同时,根据不同的战争主题,选择白文或朱文,强化印面的情感张力。“淞沪会战”“长沙保卫战”“平型关大捷”以白文镌刻,红底白字形成强烈视觉冲击,象征血与火的凝结,凸显中国守军宁死不屈的悲壮精神;“台儿庄大捷”“夜袭阳明堡战役”等则以朱文呈现,红字跃动如火焰燃烧,传递战术的果决与胜利的振奋。此外,与倪祥武以往作品不同的是,本套作品中还设计了一些符号隐喻。如“百团大战”印章中精心篆刻的圆圈如繁星点点,寓意百余个抗日团级作战单位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的统一整体,凸显八路军的磅礴力量;“平型关大捷”印面文字布局似“长蛇阵”,再现八路军115师伏击日军的经典战术。
展开剩余72%在边款设计上,倪祥武选择与笔者合作策划边款内容,这也是继《金陵四十八景》系列作品后的第二次合作。笔者结合篆刻边款的特点还原战役关键场景,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历史瞬间作为每枚印章的边款画面。如“平型关大捷”选择了115师利用地形部署战役的准备场景;“百团大战”选取了士兵庆贺战役胜利的场景,作为抗战时期八路军主动出击的大规模伏击战,此战的胜利也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争斗志和信心;“淞沪会战”刻画了建于1993年的上海市人民英雄纪念塔,该纪念塔是为了缅怀自1840年以来为解放上海而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而建立的。这些边款成为印文的有机部分,有效凸显了英勇抗战对当时社会带来的积极影响。
“抗战胜利八十周年”系列作品以古朴雄浑的汉印风格为基调,采用传统单刀冲刻技法,一刀一錾,力透印石。这种选择源于汉印“庄重、浑厚、古朴”的气质与抗战历史的重量高度契合——刀痕的粗粝感象征战争的残酷,印面的完整性暗喻民族的坚韧。在保持汉印章法严谨的同时,倪祥武通过印面形状的变异与刀法的变化,实现继承传统与现代发挥的完美融合。作品突破篆刻“孤章”的传统形态,构建起“印文+边款+历史叙事”的三维体系。边款画面以阴刻线条勾勒人物与场景,与印面的阳刻文字形成虚实对比;印泥的鲜红色在宣纸上洇染,既还原战场的血色,又赋予作品当代艺术的视觉张力,使得篆刻从平面艺术升华为可触摸、可感知的历史画面。
倪祥武创作的八枚印章串联起中华民族十四年抗战的大体脉络:从平型关大捷打破“日军不可战胜”神话,到台儿庄大捷首次正面战场取得胜利;从长沙保卫战展现持久抗战的韧性,到百团大战彰显共产党领导下全民抗战的力量;最终以上高会战的胜利预示民族解放的曙光即将到来。每方印章既是一次次战役的缩影,也是民族气节的象征——白文的冷峻对应守军的坚韧,朱文的热烈呼应胜利的激情,形意结合中,抗战精神得以具象化传承。传统篆刻并非凝固的标本,而是可以承载时代命题的活态艺术。倪祥武将汉印的庄重与抗战的悲壮相结合,使古老技艺焕发出新的生命力。这种创新不仅拓展了篆刻的艺术边界,而且为传统文化如何回应重大历史主题提供了典范——当刀痕镌刻的不只是文字,而且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,传统艺术便真正实现了“以古鉴今,以艺载道”的终极价值。
本次抗战主题系列篆刻作品,是篆刻家倪祥武对历史的深刻思考,更是以金石艺术承载民族精神的永恒记录。在方寸之间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刀法的精妙与形制的创新,而且是一个民族在血火中铸就的气节与风骨。面对这一枚枚鲜红的印记,那些为了民族独立和解放而献身的英灵,正通过金石获得最深沉的永久铭记——这或许就是艺术最高的使命:让历史在当下复活,让精神在传承中永生。
雁门关伏击战
夜袭阳明堡战役
台儿庄大捷
百团大战
长沙保卫战
上高会战
淞沪会战
平型关大捷
发布于:江苏省易策略,广东股票配资开户,个股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