部编版《语文》八年级下册,收录有两则消息,是1949年4月22日,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所写。
除了这两则消息,毛泽东第二天还写了一首诗 :《七律·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》。
诗的前两句写道:“钟山风雨起苍黄,百万雄师过大江。虎踞龙盘今胜昔,天翻地覆慨而慷。”
虎踞龙盘,在诗中代指南京。
这个成语和诸葛亮有关
这个词,也可以写作龙盘虎踞、龙蟠虎踞,最早出自西汉《文木赋》,只是形容木头的纹理漂亮,后来怎么就代指南京了呢?
这与晋代史书《吴录》中的一个小故事有关:
赤壁之战前夕,诸葛亮受刘备委派,出使孙吴经过秣(mò)陵时,他登山环顾,不由赞叹:钟山龙盘,石头虎踞,真是帝王建都立业的好地方!
展开剩余75%秣陵,就是南京。
当时,它还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县城。而孙吴政权的政治中心,在东边五六十千米外的京口(今镇江)。
南京和镇江之间,有一条宁镇山脉。
这条山脉到了南京地域,形成三个分支。其中,北支沿长江南岸向西延伸,山崖陡峭,是天然的沿江山体堡垒;中支由宁镇山脉最高峰钟山向西绵延至清凉山,走势北凸南凹,呈半圆形怀抱一块小盆地。这块盆地,就是秣陵所在——南京古城的起源地。
南京原名“石头城”
而清凉山,古称石头山,是宁镇山脉北支和中支的会合点。
现在看,这座山距离长江3000余米,但在诸葛亮的时代,长江尚未西移,滚滚江水正从山下流过。
山的南麓,则是淮水入长江口。淮水即后来的秦淮河。
现代考古发现,三国时期的淮水宽度超过 200 米,是长江下游的重要支流。对以水军立国的东吴而言,石头山“临江控淮”,战略价值不言而喻。
赤壁之战3年后,孙权将政治中心从京口迁至秣陵,改秣陵为建业,并在石头山上修筑军事要塞石头城。公元229年,孙权称帝建业成为东吴都城,就此掀开了南京作为“六朝古都”的第一页。
今天,钟山被称为南京的母亲山,上面建有钟山风景名胜区。
吴大帝孙权陵,也坐落于钟山南坡。清凉山建起了石头城遗址公园,古城墙基部岩壁上,江水冲刷的痕迹清晰可见;山上还有一个景点叫驻马坡,传说是当年诸葛亮察看山川形势的地方。
李白也用过这个成语
不过,早在南朝时期,已有学者认为,《吴录》的记载多道听途说,可信度不高。后来的史学家也基本认定,诸葛亮并没有到过南京。也许是一代贤相的“偶像光环”太盛,后人依然不断引用这一典故,就连李白也写过“龙蟠虎踞帝王州,帝子金陵访古丘”的句子。
1000 多年间,也不是没人把虎踞龙盘和其他城市关联过,比如北京、长安、大同等,但远远比不上与南京的连线高频。久而久之,它就成了南京的代名词。《辞海》中,对虎踞龙盘的解释,在地势险要之外,还特意加上了一条:特指南京。
想来南京人也是喜欢这个“外号”的。今天的南京城里,不仅有龙盘路、龙蟠路、龙蟠里、虎踞路、虎踞关之类的路名和地名,就连一些大厦、公司的招牌上,“虎踞”“龙蟠”的字样也不时可见。
主笔专栏
图片《少年行》不仅有丰富的主题文章,还开设了很多特色专栏,本文就选自主笔专栏《课本成语行》。
这一专栏,过去还写过“邯郸学步”“中流砥柱”“泾渭分明”“浓妆淡抹”“三顾茅庐”等成语。
这些成语与课本紧密关联,背后都藏着丰富的人文地理知识。
统筹 | 巫晓
文案 | 袁伟平
编辑 | 徐战方
文字校对 | 崔岩
图片来源 | 《少年行》杂志
发布于:河南省易策略,广东股票配资开户,个股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