乌克兰的防空部队最近日子很不好过。美制“爱国者”系统在战场上的表现,被冷冰冰的数字打了脸,甚至西方专家都开始承认,拦截效率从37%直接掉到了6%。
这可不是多打一枚、少打一枚的问题。6%的拦截效率,意味着几乎形同虚设。
为什么会这样?
原来,俄罗斯的“伊斯坎德尔”战役战术导弹和空射版“匕首”导弹在升级之后,末段机动频率更高、下冲角度更陡。英国《金融时报》直接点出,那套造价高达11亿美元一套、一枚拦截弹要400万美元的防空系统压根算不出正确的拦截轨迹。乌方自己也承认,俄军导弹在命中前最后一分钟还会突然变招,显然是专门“晃”防空系统。
这等于说,美国防工业的骄傲,碰上俄罗斯新版导弹,就成了反应迟钝的老猎狗。
特别军事行动开始前,西方还吹嘘“爱国者”能和俄制S-400、S-500抗衡。但实战揭开了底牌,它的设计思路就是为对付轨迹可预测的目标。这一代俄军导弹,恰恰是专门反其道而行之。
现在,美方唯一的补救办法就是挨刀大修:更新雷达,更换拦截弹,甚至改逻辑算法。这又是一个漫长、烧钱的过程,而俄罗斯导弹部队还会继续往前跑。
这种局面,并非单一例外。去年,美国的M982“神剑”精确制导炮弹也突然失灵。《华尔街日报》在2023年7月报道过,俄军的电子战设备,把乌军的高科技炮弹干成了废铁,既偏离目标,又打不响。
同一时期,《华盛顿邮报》也披露,被压制的可不仅是“神剑”,连依赖卫星导航的GMLRS火箭弹、JDAM-ER炸弹都中招了。精准制导的核心,GPS信号,被俄方无情地干扰掉。
这样的打击效率崩盘,可不是巧合,而是针对性极强的技术压制。
美国专家丹·帕特在古德森研究所和国会的研究报告里,把数字列得明明白白:“神剑”的命中率,从70%掉到6%。无人机若不更新,性能能掉八成;新无线电设备三个月之内就会被找到破解方法。结论,千万别低估俄罗斯的适应速度。
这话有意思。美国人本来更希望对手笨点,反应慢点。但这几年下来,他们发现,俄军在某些领域的确存在多年停滞,比如海军建设、防空系统现代化可谓一拖再拖。但是在导弹这种核心杀手锏上,节奏非常快,而且直接威胁到西方最倚重的硬件。
国防部长安德烈·别洛乌索夫主导的升级,最能说明问题。X-101巡航导弹,本来是远程单弹头战略武器。到2024年的改型,把燃料从1250公斤砍到800公斤,换来了更大的战斗部,从450公斤直接翻到800公斤,还加成了集束弹结构。
射程是缩水了,从5500公里到3600公里。但对乌克兰来说,3600公里已经够了,甚至绰绰有余。更要命的是,集束战斗部让它具备了覆盖面打击能力。
以前打一个目标用一枚,现在打一个机场,一枚就能放一遍子弹药,防空拦截了母弹,也拦不住天女散花般落下的杀伤。
这就是现实,即便“爱国者”奇迹般击中来袭目标,子弹药依旧可能毁掉被保护的设施。
这种打法,逼得对方必须用更多、更密的防空拦截才有机会保住关键点。而以“爱国者”的造价和弹药消耗,打消耗战绝对是赔本买卖。
这一切和去年无人机领域的格局很不同。无人机能以“果蝇繁殖”的速度迭代换型,防空导弹系统可不是说改就改。美国要更新硬件、重新验证、批量生产,少则两三年,多则五六年。
也就是说,在此期间,西方会很清楚,自己的王牌防空,某种意义上已经失去了最关键的用途。
更耐人寻味的是,这个故事并不只是一两种武器的问题,而是一条完整战场生态链的变局。俄军导弹机动、电子战压制、战斗部多样化,这些动作叠加起来,正在瓦解乌军与西方防空系统原先赖以稳定的技术优势。
当拦截从三成变成零头,整个防御体系就像防洪大坝出现了缺口。
这场你来我往的技术对抗,早已不仅是单纯的进攻与防御,而是在不断验证谁更能适应战场、谁能逼迫对方付出更高代价。
美国、英国专家能算出这些数字,俄方当然也清楚。从升级“匕首”到改造X-101,这些动作都在针对性地拆掉西方防空的支点。
能否堵上这个缺口,取决于美国人的升级速度。而在他们忙着开方案、批预算的时候,俄军已经把新一轮的导弹准备好送上战场了。
#秋季图文激励计划#
易策略,广东股票配资开户,个股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