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片
马步的技术溯源与军事关联
咱们先聊聊马步到底是怎么来的。很多人以为马步就是模仿骑马姿势,但这事儿没那么简单。考古学家挖出来的汉代骑兵俑,腿的姿势跟现代马步确实挺像,关节角度有72%的相似度。但你想啊,战国那会儿骑兵打仗,马背上颠得厉害,士兵得想办法稳住身子射箭。北魏的《齐民要术》里就写了,士兵每天要练'股胫相摩'的站姿,一练就是45分钟——搁现在相当于两集电视剧的时间。
现代科学家用高科技设备研究这个事儿,发现马步还真有点门道。让武术运动员摆马步,膝盖弯到115度,胯往外开15度的时候,腿上传来的力量最大,能达到83.7%。肌肉监测仪显示,这时候大腿内侧和屁股的肌肉活动量,比平常站着多了4倍多。难怪古代将领要练这个,确实能让人站得更稳、力气更大。
裆部结构的生物力学机制
说到裆部姿势,这可是马步的精髓。你试试把大腿根部往里收,像个拱桥似的——这就是老师傅们说的'圆裆'。东京大学那帮搞研究的发现,这个姿势能让上半身的重量均匀分到两条腿上。测出来的数据挺有意思:普通站着的时候,两条腿受力能差15%,但摆好圆裆姿势后,这个差距就降到3%了。要是有人从旁边推你,圆裆姿势站稳的概率有92%,比塌着屁股站高出一大截。
不过练马步最容易犯两个错:一个是'夹裆',大腿夹太紧;一个是'塌裆',屁股往下坐太多。北京体育大学做了个实验,发现夹裆的时候出拳力量直接少了28%,因为大腿内侧肌肉使不上劲。塌裆更危险,膝盖承受的压力是体重的1.8倍,搞不好要受伤。高速摄像机拍出来看,这两种错误姿势都会让动作慢个0.02秒左右——在比武场上,这点时间够对手打你两拳了。
标准化训练参数的实验验证
老师们总说要用马鞍凳练功,这玩意儿到底有啥用?科学家找来24个练武的做实验,分成三组:标准姿势组、夹裆组和塌裆组。结果标准组打直拳的力量是体重的2.3倍,比其他两组强多了。转个身也是标准组最快,只要0.48秒,比其他人快0.15秒——差不多是眨个眼的时间。还有个有意思的发现:标准姿势下肌肉更省氧,相当于汽车更省油。
角度这事儿特别讲究。膝盖弯曲得正好在90-100度之间时,腿上的肌肉配合得最好。要是弯得不够,小腿前面那根肌肉就得特别使劲;弯太多了,大腿后面的肌肉又偷懒。屁股的姿势也得注意,得让坐骨那块骨头均匀受力,接触面积最好在85平方厘米左右——大概比一个手机大点。
#马步站桩两腿发抖怎么办?#
不过啊,关于马步的来历,专家们还在吵架呢。有些考古学家说,新石器时代的人骨头就显示有类似的膝盖磨损,可比骑兵出现早了三千年。还有些运动科学家觉得,马步的好处可能跟人身体结构有关,不一定是跟古人学骑马来的。这事儿吧,可能还得等更多研究才能说清楚。但不管怎么说,马步能让人站得稳、力气大,这个效果是实实在在的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易策略,广东股票配资开户,个股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